色情小说

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时:色情小说 2025级历史学专业学生赴徐州开展课程实

时间:2025-11-17 12:21 点击: 【字体: 收藏

作为学院课堂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,《中国古代史》创造性地将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文物考察、撰写考察报告作为四次单元测试之一,这一做法已经坚持了三年。在文物考察过程中,学生还可以追寻古迹肌理,感悟文明脉动,在文物实景中触摸历史温度,激发历史文化与文物的研究兴趣。由于《中国古代史》课程已经讲到汉代,因此《中国古代史》课程组将今年课程实习的地点定在了有“汉文化发源地”之称的徐州。11月8日98日,在《中国古代史》课程组教师李桂民、官士刚、翟桂金、马越、陈璐,以及学院党委副书记卢庆洪、辅导员薛晓宇、王旭辉的带领下,色情小说 2025级历史学专业及部分转专业学生赴徐州进行了文物考察学习。

本次文物考察学习的第一站是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。作为国内重要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,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馆藏文物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历史教材。

“车马出行”“乐舞百戏”等主题展区,学生驻足凝思、悉心研读,重点关注画像石的线条构图、图像符号及石材雕琢工艺,深入探寻画面背后的叙事逻辑与社会文化内涵。在数字互动区,三维扫描模型与AR演示技术让文物细节直观呈现,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,细致观察画像石的纹理特征,对汉代雕刻艺术技法的理解更为深刻。

第二站是坐落于徐州市九里区龟山西麓的龟山汉墓,这是西汉第六代楚王刘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。这座以山为陵、凿山为室的墓葬,由两条墓道、两条甬道及15间墓室构成,总面积580余平方米,总容积超2600立方米,尽显汉代王侯墓葬的恢宏规制。

在讲解员的引导下,同学们沿墓道缓缓前行,认真聆听关于墓道顶部平行线印记的讲解,细致领略汉代工匠通过精准测量保障墓道笔直的技艺。步入主墓室,讲解员结合形制布局系统阐释“黄肠题凑”的构造原理,清晰划分主室、侧室、耳室的功能分区。同学们围拢于墓室两侧石壁前,观察残存的彩绘遗痕与石刻纹饰。行至南甬道转折处,讲解员聚焦墓门与甬道的衔接工艺及防盗设计的巧思,同学们就凿石技法、石材溯源等问题与讲解员展开深度交流,热烈的氛围在幽暗的墓室中愈发浓厚。

第三站是以汉代至民国时期石刻艺术为主题的点石园石刻艺术馆。该馆现存石刻文物三大类、2000余件,一是汉代画像石、唐代镇墓兽、明代文臣武将像等石雕艺术,二是唐宋时期石础、明清牌坊横梁等建筑构件,三是清代皇帝御笔谕祭文碑额、民国记事碑等碑刻文献其中,整块汉白玉雕刻的元代石羊、石虎为镇馆之宝,而部分碑刻则记载了徐州地区重大历史事件。在这些石刻艺术品前,同学们或独立一人静观,或带队教师进行探讨。馆中一通由宋代文学家苏轼书写的《滕王阁序》最后结尾诗的碑刻,上面刻有“轼”字圆戳和“眉山之印”,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,大家经过查询,才知道原来苏轼还曾经在徐州做过两年知州,并留下了众多墨宝。

第四站是以收藏明清圣旨、科举文物为核心特色的圣旨博物馆。该馆的《奉天承运》展厅展示了400余件圣旨,清代从顺治至宣统十帝的甚至更是序列完整,其中以道光、咸丰两朝世袭罔替的龙边圣旨为镇馆之宝;《蟾宫折桂》展厅则系统陈列了一系列科举文物和文献,主要有微型作弊夹带、殿试卷等。进入《奉天承运》展厅后,同学们都深深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所震撼,原来真实圣旨的色彩并非古装影视剧剧中那样的单一,而是因官员官衔高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颜色,且这些丰富的颜色均是通过精湛的织造工艺一气呵成,并非通过染色或布料拼接而成。无论是圣旨还是各类科举文物,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深意,让同学们眼界大开,收获颇丰。

最后一站徐州博物馆是本次考察最重要的一站。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,徐州博物馆依托清代乾隆皇帝南巡行宫旧址兴建,基本陈列包括“古彭千秋”“大汉气象”“天工汉玉”“汉家烟火”“俑秀凝华”“金戈铁马”等六大展览展出的陶俑、青铜器、玉器等文物尤为珍贵,堪称汉文化的物质载体。

“古彭千秋”展区,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徐州的先秦文化,其中的商代青铜戈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,讲解员围绕其“直内无胡、援部狭长、锋刃锐利”特征进行的专业解读,使同学们深化了对先秦历史与文物知识的认知。

“大汉气象”“天工汉玉”和“汉家烟火”是汉代文化展的核心区域,西汉楚王墓出土的铜器与玉器引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,讲解员从先秦礼制传承到汉代社会风尚转变的视角,系统梳理“礼器渐衰、饰器盛行”的演变规律,重点解析玉佩所采用的“游丝毛雕”工艺,其线条纤细如发却流畅灵动的精湛技法,直观展示西汉中期徐州地区玉器制作的顶尖水准。“汉家烟火”展区则主要是通过“窑火陶烟”“民好农桑”“朝饮暮食”“钱累商通”和“以铁冶富”五个单元展示徐州汉代的日常生活,管中窥豹,同学们由此对汉代人的农业、手工业(制陶和冶铁)、商业和饮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。

徐州之行在同学们的意犹未尽中圆满结束。本次汉代文物考察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汉代历史文化的认知,更强化了其文化认同与传承自觉,真正实现了课堂理论与现场实景的互证共生、知识习得与素养提升的同频共振。下一步,学院将紧扣国家战略与社会需求,立足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,着力构建兼具综合性、交叉性与多元性的课程教学模式,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为文化传承创新事业输送更多优质力量。


(供稿:刘雪怡 王梦 摄影:色情小说 初审:王梦 复审:魏志鹏 终审:尤姗姗)


commentlink